联系我们
地址:抚顺市清原县
电话:024-53061871
传真:024-53061871
邮箱:123456@qq.com
网址:www.qyqys.com

当前位置:首页>人生路菩萨行

后 记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4/8 点击数: 1331 次

后 记

2011年6月的一天,诚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国尧同志为《清原一九二五》一书封面题字。国尧部长欣然应答后,提议为助推“四德主体教育”活动(自2008年在全县城乡广泛开展的“树‘四德’新风,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成果显著的),进一步弘扬人间正气,整饬社会风尚,挖掘、整理、宣传青云寺住持释宝和老和尚对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践行责任的事迹。昭示给今人,传承给后世。7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寺院拜谒年近百岁的释宝和老和尚。老人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看书看报不戴花镜,思维敏捷,谈吐幽默。老和尚平静地说:“没有什么可写的,建寺院是党的政策好、县委、政府领导的英明,信众共同努力的和合结晶,我只做了僧人该做的事。”最后,老人接受了部长的诚意,应允以访谈形式写他的人生传记,并给了我《授权书》。

认识老和尚是2002年秋。正值抚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策划、编撰《抚顺览胜》一书,副主编杨尚清老师点名由我完成《青云寺》一文。在寺院了解情况时,被老和尚不畏困窘、勇挑重任、延续慧灯、殚精竭虑,把一座消失的寺院复建成东北著名的梵宇宝刹,为给满乡人民留下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倾情奉献深深地感染了我。进而认识到佛教教义的深邃、行为的高尚,极具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化层次、意识形态迥异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既身在其中又超然物外,既世事洞明又会养性生息,这就是生活在佛陀教育的愿景里——没有恶心、没有争斗、没有嫉恨、没有谄媚的明丽世界。出于对佛教以纵观智慧窥破渺渺人生、洞彻茫茫宇宙的敬仰,常流连在“阿弥陀佛”的梵音佛乐里,徜徉在生命瑰丽多彩的愿景中……。

自2011年7月19日起,风雨不误持续近1个月的与释宝和老和尚的访谈、以及与寺院部分僧人的访谈、与信众的接触,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从中认识到佛学思想的精华:缘起因果,求智修缮,平等慈悲,中道圆融。佛教以社会人生为本,以利他为途径,以解脱为归宿,提倡积极关怀社会人生与大众,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求“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定中证解脱。”佛教教育涵盖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国学、哲学、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训练等,注重于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人际关系的友善,社会的和谐,崇尚理性、民主、人道,顺应了时代潮流。佛教的净化人生、和谐社会、吉祥安和,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助推作用。

初冬的一天,来寺院取盖超师校勘的书稿时,见到了寺院功德碑上刻有名字的沈阳居士刘俐更。花甲之年的她依然是那么干练、谦虚。从交谈中了解到,1988年,刘俐更下岗后在沈阳海角大厦租柜台卖鞋时,结识了身着僧服背个兜子常来商场给佛协会办事的释宝和老和尚。老人每次来商厦都给大家分发有关佛学知识的书籍,大家见到和蔼可亲老和尚如见到亲人般的喜欢。1991年,刘俐更在老和尚收购废旧电瓶的小屋里皈依佛门,便担当起老和尚的护法。据刘俐更回忆,1995年早春,青云寺大雄宝殿奠基前夕(没有进料),老和尚率领众弟子来到宝珠峰下进行洒净。从此,老人把复建青云寺的重任,视为生命中的重要事情,不辞辛劳的筹集资金,筹到钱数少时,由刘俐更送往青云寺、数额大时便由刘俐更汇往清原。1999年,在老和尚接手寺院住持后,刘俐更担当了“青云寺净宗学会”的副会长(青云寺是全国第一个成立“净宗学会”的,得到净空法师的赞誉和指导),她带着身体不好的女儿常住在清原,全身心地投身到寺院建设中。刘俐更说:“老人的德性、修行、悟性,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慈悲、柔和,对人没有分别心,他就是我们心中的活佛。”并说,今年秋冬时,在老人生病期间,所到医院从领导到医务人员全力以赴,使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康复,令人感激、感动。

更令我感谢、感动的是刚刚圆寂的释盖超师,在病重中依然坚持为此书校勘。释盖超俗家姓名焦仲民,1940年出生,原工作单位沈阳摩擦密封材料总厂,曾任该厂机械设备高级工程师。因患尘肺病、胃癌,开始学佛;1999年9月在沈阳慈恩寺剃度出家,师承释宝和老和尚,并跟随师父来到清原,2000年受具足戒。2011年12月5日,盖超师闭关;12月6日下午,他从房间里递出钱和一张纸条,“盖嘉师,这一千元给张颖记者,资助老和尚的书。”盖嘉师打电话告诉我,并要把钱送来,我婉言谢绝了。12月7日上午,盖超师又写了张纸条给护持他的人,“7天佛七,只用了4天,今天是最后一天。”身边的人不解其意;12月8日下午5时,闭关4天的释盖超师整理好衣服,用手指指佛又指指自己的心,口念“阿弥陀佛”安详的圆寂了。 释盖超师临终前遗诗一首:

我非了尘也了尘,来此了结是非因。 人间红尘善恶事,未闻佛法造恶因。 罪如须弥恶如山,粉身碎骨难还完。 闻了佛法知忏悔,念佛修心在晚年。 修心修身学佛理,明了佛理修自己。 他人外境增上缘,检点自己才正事。 自己吃饭自己饱,学佛念佛为正道。 如今拼命专念佛,了结尘缘入莲袍。(了尘,一位大德高僧。)。 —忏悔沙门

盖超师临终交代,他的骨灰将拌上面粉揉成鱼丸,撒向江海,与海洋中的众生结缘……12月9日晚,我专程从外地赶回来,为盖超师送上一对鲜花蓝,挽联是“悲心度群萌愿海济苍生,柏翠松高洁风范存世间。”盖超师的圆寂,真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想到11月29日下午,取书稿与其交谈时了解到,盖超师曾把自己一处动迁的房款近10万元交给了老和尚用于建寺院。盖超师说:“我的老母亲学佛学的很好,常告诉我要读‘无字真经’,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了, 心,就是制造一切法的根源,制造快乐就会有快乐的感觉;制造烦恼就会有烦恼的感觉。放下,就是要放下“执着”。“在挂碍中放下、在贪恋中放下、在“有执着”中放下执着。因为心有执着,就会困在里面,想到“钱”就困在“钱”里;想到“情”就困在“情”里,每一个起心动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绑”住了。如果始终固执在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就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矛盾……”是啊,如果都能够像盖超师那样,面对生命历程五蕴皆空,了脱一生心无挂碍,处理自己的后事如意圆满,也许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憾事了!

佛法究竟是什么?佛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实在我内心,曾将它和封建迷信搅和在一起。通过访谈释宝和老和尚,认识到佛学不是迷信,是理智的、平等的、客观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宗教。只要遵从向善、高尚、慈爱、勤勉的人生态度,这便是佛的象征意义了。修习佛法,就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步趋向圣境,创造此人间净土,从浅到深,转劣为胜,只要能从菩提心为出发点上求下化,不唯只有理想,且贵能实践履行,便是真实的菩萨,释宝和老和尚就是我们看得见的菩萨。佛教诸行无常的宇宙观、诸法无我的人生观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铸造了老和尚的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拥党爱民的思想品格,他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之中。青云寺的复建,是践行老和尚倡导的人间佛教、慈悲济世,护国利民、续佛慧命的一个盛举;是讲求和谐佛教,奉献社会的一个精美典范;是老人一生的宏愿行仪。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说:“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佛学有助于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当代社会文明的建设。

《人生路 菩萨行》一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掩卷沉思,青云寺那悠扬的梵呗佛乐,庄严巍峨的大殿高塔,雍容睿智、矍铄慈祥、德高望重的释宝和老和尚等一一在眼前闪现,老人和蔼可亲的话语依然在耳边回荡。在与老和尚交谈中感到,他给予一把生活的尺子,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给予了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有时感到他是座桥,连接起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风光无限收获的峰巅;他像一支蜡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私奉献,令人永志不忘。老和尚和悦、亲切的话语,似潺潺的小溪,激越起奔泻的江流……老和尚的心胸和境界,是非凡人可以抵达的,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比较让人敬佩的睿智老者,也是远远不及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心浮躁等,与释宝和老和尚“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有功于世,有德于人”,世事洞察,看破放下,心如止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我们能潜心学习释宝和老和尚刻苦修学、弘法利生、慈悲济世、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文化强国的伟业中,人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在平凡中彰显道德的力量,道德之光就会温暖华夏大地。个个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人性平等、灵魂互敬,以神圣的劳动践行责任,就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成为有益于国家、人民和社会的人,我们的社会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就会共同提升。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

《人生路 菩萨行》一书,是以老和尚人生历程为主线,以复建寺院为重点,以不溢美、不隐恶,遵循口述人、见证人“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叙事、传情、寓理”,对话交流的访谈方式,论意境、话得失、述胸怀、说生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客观的、真实地记述老和尚的人生经历、感悟……并遵照老人家的意愿,把有些人的名字隐去,“留给人们多一些善的、好的、美的东西。”为了不辜负领导、朋友的期许,能够多了解寺院的日常活动,曾在初一、十五参加寺院的早课、吉祥法会、盂兰盆节等;曾到斋堂过斋;曾在凌晨、傍晚来到寺院听晨钟暮鼓;曾在灯下翻阅佛学书籍、杂志、资料;曾向寺院的僧人、世俗的居士虚心求学、求教。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所有的受访者,他们敞开心扉、追思往事、感叹岁月,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国尧同志为此书作序、题字及全力支持;感谢县满族联谊会会长王太仁同志将此书采访、编著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给予鼎力支持和鼓励。感谢县人大副主任方国弘、文联主席曹惠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我的同学王琳、 为此书题字。

感谢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桂芝、司法局局长李世海、县报社副总编李晓虹和陶金宇、王珍茹等不辞辛苦为文稿修改。还有我的丈夫邢德福不仅全力支持,陪同前往,并为之摄影、修改文稿……还有那些默默支持、关心我的朋友、师长们,在这里,我对他们由衷地道一声:谢谢!

一切意境皆心境,一切意象比心象。我在心中点燃一炷香,分朝东、西、南、北拜下去,深深地拜下去……。

2012年元月

地址:清原青云寺客堂电话:024-53061871值班电话:024-53061871

版权所有:清原青云寺辽ICP备12002042号技术支持:抚顺宏瑞科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辽(2023)0000062辽公网安备21041102000183号